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市场有待发展 饮料瓶循环利用迎来新选项
2024年03月25日 11:29 来源:产经新闻 作者:admin 点击:次
今年两会期间,有关“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相关话题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具体到食品包装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建议,逐步放开国内市场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使用,促进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技术提升,进一步推动我国再生塑料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也在建议中提出,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尽快出台政策法规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在国内循环利用。
记者注意到,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在食品领域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饮料瓶。从使用种类来看,目前市场中使用的饮料瓶多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制成。
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PET瓶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2020年我国PET瓶总消费量达951万吨,其中75%以上用于食品包装。为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中提出“加大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我国暂未出台配套法规推进食品接触用PET瓶原级利用和允许将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作为食品级包装材料并循环利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PET饮料瓶回收利用主要是做化纤和其他工业品,而国际上则在大力推广“先同级再降级”的理念,即回收的PET饮料瓶重新制成饮料瓶,待塑料性能下降后,再转入化纤等工业渠道。这一方面使PET饮料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PET饮料瓶全生命周期的总碳排。
有观点认为,废弃的饮料瓶不仅难以降解,填埋或焚烧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将PET饮料瓶回收加工成再生PET(rPET),对于减塑、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回收材料用于食品包装,安全性如何保障?国家食品接触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主任钟怀宁告诉记者,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食品级rPET审批经验,其安全性主要通过“挑战性实验”来验证,即通过模拟极端污染条件,证明去污工艺有效性。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其配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国内两家工厂完成了相应验证工作,证明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国内企业回收饮料瓶并生产成食品级rPET,出口到欧美国家,然后制成饮料瓶,又通过跨境电商的渠道回到中国消费者手中。”钟怀宁表示,在目前的世界版图中,中国大陆地区是唯一尚未允许rPET用于食品包装的主要经济体。他强调,生产rPET的过程是产生碳排放的,只有用rPET替代PET才会产生减排的效应。从这个角度考虑,将国产的食品级rPET出口到国外,相当于把碳排留在了国内,而将减排成果拱手让给国外。
如何让食品级rPET尽快在国内落地是产业界和专业界共同的期待,但这一进程也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有观点认为回收的饮料瓶来源复杂,希望建立“闭环回收”来确保饮料瓶的安全性。
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认为,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国际上的应用现状来看,rPET的安全性与回收体系并无必然联系。即使闭环回收也并非完全可控的状态,而“挑战性实验”就是用来解决这些不确定性——即使最极端的污染也能够有效去除,以此确保成品安全性。另外,部分欧美国家推行闭环回收和押金制的根本原因是废弃饮料瓶的回收率太低,而这恰恰是中国回收体系的优势。
消费者的接受度是推进食品级rPET落地的另一个重要考量。《中国消费者rPET认知状况调查报告(2022)》显示,73.39%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将废弃饮料瓶回收或重复利用,62.84%消费者对PET再生应用于食品中表达出积极意愿。
“其实这个支持率并不低。我们还会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和技术机构加强公众沟通,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PET原级回收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食品级rPET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落地应用创造良好舆论氛围。”钟凯表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认为,rPET原级利用高度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可以纳入现有“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管理。当然,rPET的推进之路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议在对rPET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基础上,选择企业开展试点,让食品级rPET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成为食品包装的一个选项,赶上世界的步伐。
转自:消费日报
新闻排行
- 最新发布
- 今年我国将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市场有待发展 饮料瓶循环利用迎来新选项
- 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 助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我国发展清洁能源底气足 “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形成
- 废弃物释放“绿色潜力” 循环经济万亿市场崛起
- 西南铜业:匠心打造绿色冶炼新标杆
- 原生态胡柚,给人类带来健康
-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供得上” “送得出” “用得好”
- 国际能源署报告:清洁能源技术推动能源行业就业增长
- 新能源带火“充电宝” 新型储能开启黄金赛道
- 距今3.1亿年 山西发现华北最古老的森林生态系统
- 我国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
- 两部制电价促能源绿色转型 更好发挥煤电基础性支撑调节作用
- 自愿减排重启就绪 碳市场迈向“双轮驱动”
- 陕西省“夯实标准品牌建设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暨世界标准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