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舞情痴三十载 塑梦成真出真彩 马彩娣的艺术人生_产经新闻网
  • 欢迎进入《产经新闻》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书画收藏 > >>内容

唯舞情痴三十载 塑梦成真出真彩 马彩娣的艺术人生

2016年09月18日 10:58   来源:中华发展网   作者:中华发展网   点击:

悠然淮河,金色豆湾,遇春故里,百里灯窝,常坟古镇,文化久长。一方水土,蕴育生机,招引凤舞,马家之女,芳名彩娣,扎根乡土,花鼓传承,三十有载,唯舞情痴,塑梦出彩,真爱置换,情涌四方。

\"\"
                  文:孙本召   图:蔚楠   一、“你到哪里,我就跟你去哪里。你是我永远的灯哥哥。”   马彩娣,安徽省天长市人。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天长市扬剧团,学习扬剧。天赋加上刻苦使她很快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剧团的主要演员。1982年,她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海大舞台,人民剧场挂牌演出,创下惊人的连续三个月客满纪录。1988年参加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成为“扬剧十大新秀”之一。她的扬剧事业气势如虹,许多扬剧爱好者点名要听她的演唱,一时间,她成为扬剧剧场”一朵绚丽的青春奇葩“。1991年,她认识了王军,并和他相知、相爱、相守。这个男人的闯入,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随后,她告别了扬剧熟悉的舞台,跟随王军来到怀远县常坟镇,开始接触花鼓灯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马彩娣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你会后悔吗?这是你一辈子要的生活吗?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王军,这个朴实的男人一步步向她打开了花鼓灯的唯美大门。她的婆婆常利华曾经走进中南海唱跳花鼓灯。公公王贵丰是安庆艺校毕业的科班泗洲戏演员。一家人的茶余饭后都是花鼓灯。婆婆更是成了她的良师益友,手把手传授,口口相传,马彩娣一下子被花鼓灯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住了,开始迷恋花鼓灯。舞蹈中,她自主地把扬剧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渗入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中,让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她成了左邻右舍心中的漂亮“灯媳妇”。贫苦的日子不再寂寞,寂寞的日子不再彷徨,因为有了花鼓灯,马彩娣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从上海回来的那个不眠之夜,如在昨日。当王军告诉她要回怀远常坟老家发展时,她伏在王军的肩头,一度哽咽:“你到哪里,我就跟你去哪里。你是我永远的灯哥哥。”这是爱的理解,爱的追随,爱的无私,爱的高度。  
\"\"
  二、“我愿意做一座爱的彩虹桥,让孩子们踩着我踏上艺术的天空。”   1996年,常坟镇花鼓灯文化站开始挂牌。从此,这里成了马彩娣的第二个家。报名来参加花鼓灯培训的孩子,年龄不同,能力不同,身材不同,性格不同,面对这些泥孩子,马彩娣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既然家长相信自己,把孩子交到了我的手上,我就要把他们带好,带出彩。”马彩娣暗暗地告诫自己。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做好一件事,再多的困难都能解决。没有训练场地,就选择村子里的打谷场;没有器械,她就把长木头绑在两棵树中间,做孩子们压腿的把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马彩娣一下子扎进了花鼓灯的艺术海洋中。夏天,蚊蝇成群,打谷场上,人影攒动,孩子们汗流浃背,马彩娣挥汗如雨;冬天,冰封雪飘,闻鸡起舞,霜刀无情,打谷场上,温暖如春,热情似火。一个人的温情可以感染整个集体的温度。马彩娣恰似一团燃烧的火把,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孩子们在严格的训练中,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们牢牢记住马老师的话——”学艺,如同做人,做不好人,一样学不好艺。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高超的技艺。“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马彩娣以一颗浩瀚纯净的慈母心灵,温暖着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小动作的瑕疵,每个孩子的心里问题,每个孩子家庭的情况,马彩娣都了如指掌。孩子们伤了,病了,哭了,笑了,如同一页页泛黄的日历,记载着每一批学员的往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管理员入口

    产经新闻 Copyright © http://qyjlbd.com 2012-2017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qyjlbd@163.com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

    京ICP备090753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