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深爱故乡 才能行稳走远——作家李虎山访谈录
2023年08月14日 12:05 来源:产经新闻 作者:admin 点击:次
8月8日,《西北建设》杂志执行总编、作家李虎山长篇纪实文学《庙岭本纪》出版发行,这是2023年出版的第三部长篇文学作品,获知其新作出版,《西北建设》杂志总编辑许衙评与其就新作《庙岭本纪》出版情况进行对话。
许衙评:老李,首先恭喜您这么快又出版新作,从《水润三秦》到《庙岭本纪》前后只有一个月时间,请您就这部新作的创作出版情况给读者作个大概介绍?
李虎山:再次感谢许总的采访。是这样的,从时间节点来看,两本书或者说是三本书出版的时间相对集中,其实在出版环节上还是各有不同,像《之间》前后写了10年时间用了一年时间出版,而《水润三秦》从完成初稿到书正式出版用了两年时间,巧的是出版时间正好遇到一起了。
关于《庙岭本纪》这本书,一共有近30万字,这本书不是这两年写的,这两年主要精力用在与出版社合作打磨《水润三秦》上。《庙岭本纪》是2017年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的,之后于2020年,省作协安排体验生活,我又回到故园庙岭,借机重新做了一次深入采访,并将稿件做成样书,让庙岭村原任村主任李文学和原兰州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人民军队报社社长樊增民先生进行了校勘,提出了修订意见。李文学与我年龄相仿,是庙岭的文化人,也是一个书法家,担任了多年庙岭村的村主任,他看了书稿后,为书题写了书名。而樊增民先生的老家就在庙岭北三公里的地方,他高中毕业未参军前是庙岭的社教干部,对庙岭的人和事了解的相对清楚。他看过书稿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答应为本书作了序。所以这本书中,也包含了以上两位的智慧和见识。
这本是我一生中最想写的一本书,它承载着我的许多记忆和情感,年少时的情感,成年后的情感和现在对故乡回望的情感。其实,故乡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生中不能忘却的一块心灵圣地,无论她是贫瘠还是丰饶,人们都很在意自己的故乡,人们对故乡的情感是相同的,也许故乡 那方热土贫富有别,但任何人对故乡的情感没有差异,只是太多的人是把那份感情深埋在心灵深处,只有作家,喜欢用文字把自己对故乡的那份感情记录下来,我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把自己对故乡情感用文字表达出来。有许多人总是问我,故乡和家乡有什么区别,我也总是回答不上来,后来我和樊增民先生在一起探讨,他的解释一下子使我明白了。他说,父母在时,故乡就是家乡,父母不在了,家乡就是故乡,虽然这种解释可能不完全准确,但细想想是有道理的。这些年无论我写什么就是这么做的,父母在时,我写老家的事用词是家乡,父母去世后,再写老家的事,我就用了故乡一词。我原来写过一本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那时候父母还在健在,书出版后,父母相继去世,有朋友开玩笑说,我用错了词,害了父母,我一笑子之,认为那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这本书中,包含了我对庙岭的爱和深情厚意,我想一个人,只有热爱故乡,你才能行稳走远,因为故乡是你的根,一棵树,如果没有根,根扎得不深,难以想象它能长大长高,这本书也是我对的敬意和答谢。
许衙评:您这本书想告诉人们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
李虎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中国农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都经历了什么?虽然我只写了一个窝居在秦岭深处一个小山村农民的命运,但这些人完全能代表中国山区农民的生活经历,因为所有农民接受的国家关于农村每个时期的政策是一样的,比如山里人领到了退耕还林补助,全国农民都领到了,山里人免缴公购粮、农业税,同期全国农民都不再缴了,山里人移山改河造良田,全国农民做一样的事。就是想通过对庙岭人的生活、生产、精神面貌和不同时期的所思、所想的记录,告诉年轻的读者,中国农民是如何走过我们所见证的一个花甲,这60年,起码成长了三代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这三代人做了什么事,对生活和人生有什么不同的思考和对待。主要还是想反映农民的苦难,试想对当今农民有偏见的一些人给预回击,想替农民说说心里话。比如有人说今天的农民没有价值了,我听后非常气愤。持这样观点的人,无论是那些口无摭挡的所谓“教授”,还是新时代出生的年轻人,主要还是他们不了解农村和农民。如果站在山沟里去看农民,他们的确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在奋斗,可历史是一代人从另一代人手中接替过来的,今天的农民看似为自己忙活,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民,他们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撑者,就是今天也一样,没有农民种的粮食、蔬菜、水果,14亿人吃什么,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如何去追逐梦想。
许衙评:这本书在写法上和以往的写作有什么不同?您认为那些章节或者人物是自己写的最理想的?
李虎山:《庙岭本纪》是一部纪实文学,首先它记录的都是真正发生的事和真实存在的人。这次我采用纪年的写法,这样写起来更真实,也好阅读。就是将我经历的或者是采访到的事,用一年一年像日记一样的写法记录下来。有些大家的事集体的事,有些是我们家里的,但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用来反映历史进程中庙岭人的生活。
我写东西喜欢用第一人称去写,如此写法有带入感和现场感,更能体现事件本身的真实性,比如书中,写了不少我少年时村上发生的一些事,那都是真真切切装在自己大脑中的记忆,现在年龄大了,那些记忆更加清晰,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特别是那些人物,虽然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但他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或头巾,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我都能想起来。像书中写的刘队长,这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庙岭人而活,为了修地,给河水让路,他主动拆了自家的房子,把公社给他的修房补助款用于给生产队买炸药、雷管和导火线,用于炸山多修地,他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0岁的儿子因他忙于管队上的事,掉进改河改出的水潭里淹死了,他晚上埋了儿子,抹掉眼泪,第二天一早又领着社员修地,就那样为了庙岭他奋斗了一生,他死后连一支蒿秆也没有给三个女儿留下。后来为了报答他,庙岭人帮他们的女儿修了三间土房子。我一直都不知道他还参加过抗美援朝,当我让他的晚辈去校对书稿时,他的小女婿李争民才告诉我没有写他岳父是个退伍军人,庙岭许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他曾经是个军人,他从来没有告诉人们他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我只记得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他是庙岭人的魂,没有他,庙岭就是一盘散沙。当然这个人在庙岭对我影响最大,在我小小的年纪,我认为他就是个英雄,是个大公无私的英雄。上个世纪曾把他的事迹写成一个中篇小说,我目前正在创作的长篇小说《日月的拐角》中,也写他的故事。还有一些有人物,贯穿在事件中,他们都是庙岭山水改变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者。
我最满意的是写出了庙岭人的精神气儿,写出了中国农民在那些艰苦岁月中,为了国家他们的奉献精神,比如缴公购粮,每年一到麦收秋收时节,庙岭人第一个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如何把最好的粮食上缴国家,因为国家在他们心中是最重要的,甚至大于天大于地,就是自己吃着发霉的粮食,也要把好粮食交给国家。我想这不光是庙岭人,在那个时代,中国农民都是一样的。
许衙评:您所有作品都在写农民,包括农民工,可我知道,您大半生都生活在城市,有没有写城市生活的计划?
李虎山:有这样的计划,还曾写过一个长篇小说《西安,我来了》,但写了一部分有放下了,因为写的是大山里五个女子到西安求生的故事,写着写着,又写到《平安》那种氛围之中去了,所以我想先放一放。主要还是没有写出城市的氛围,其实不光我,许多陕西作家都很少写城市的“小说”,这可能是一个传统,也是一个缺憾,对于我个人,这一点更明鲜,因为我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将近40年,我真的感觉自己并不了解城市,也许是城市生活变化太快的缘故。等把手头几个半成品完成后,也许会静下心来,“认真”写一部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
许衙评:您原来一直写小说,最近连续出版了长篇纪实文学,您感觉写纪实和小说有什么不同?
李虎山:写小说靠的是想象力,写纪实靠跑和采访。都是写,但写法区别很大。小说的艺术性要强于纪实文学,当然纪实文学也讲究艺术,有些大家写出来好的纪实,比小说艺术感染力还要强。像去年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枝繁叶茂》,就是好的纪实文学,作家欧阳黔森就写的非常好。纪实文学采访非常重要,只有从采访中搜索到细节才能写出文学味儿,否则写出来就成了通讯,关键是细节的把握。
接下来,我可能会写一些纪实文学,因为市场有需求,读者有需求,像前面我刚出版的《水润三秦》,虽然从个人角度来讲,感觉不是太理想,但最近总能接到读者的电话,说哪儿那儿写的好,把谁谁谁写的好,听后不但让我感动,也给我启示,更给我力量,所以我想多写一些纪实文学,用这种文学轻骑兵的载体,真正反映这个时代的美好,赞美发生在大地上的盛景,记录生活中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想这也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心愿吧。作家只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溶解在火热的生活中,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找到要塑造的主角,歌颂的主题,只有如此,别无二法。谢谢您的采访。
许衙评:不用客气,我们是10多年的好朋友,您的成功令我高兴,您的成就让我自豪。祝您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您的作品!
作者简介:
许衙评(左),李虎山(右)
李虎山,陕西省洛南县人,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陕西分会主席,商洛市写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作家,2021年、2023年陕西省主题创作、陕西省作家协会重点作品创作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鹿池川》《平安》《之间》等著作8部,长篇小说《平安》《之间》分别参评第10、第11届茅盾文学奖,《平安》获2019年中国明昭文学奖,散文集《故乡有我一棵树》获蒲松龄文学奖,发表作品400万字,获不同类别文学奖项50多次。
许衙评,陕西省兴平市人,社会活动家,资深媒体人。2002年开始负责编印《陕西市政》杂志,2022年8月《陕西市政》更名升级为《西北建设》,与杨海卿、李虎山联合创办西北建设杂志社并担任总编辑,目前杂志拥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国内中图刊号:581B0335。2023年7月发起成立绿色发展融媒体中心,参与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环球绿色发展论坛”永久性会址工程落户咸阳的筹备启动工作。
许衙评:老李,首先恭喜您这么快又出版新作,从《水润三秦》到《庙岭本纪》前后只有一个月时间,请您就这部新作的创作出版情况给读者作个大概介绍?
李虎山:再次感谢许总的采访。是这样的,从时间节点来看,两本书或者说是三本书出版的时间相对集中,其实在出版环节上还是各有不同,像《之间》前后写了10年时间用了一年时间出版,而《水润三秦》从完成初稿到书正式出版用了两年时间,巧的是出版时间正好遇到一起了。
关于《庙岭本纪》这本书,一共有近30万字,这本书不是这两年写的,这两年主要精力用在与出版社合作打磨《水润三秦》上。《庙岭本纪》是2017年用了三个月时间完成的,之后于2020年,省作协安排体验生活,我又回到故园庙岭,借机重新做了一次深入采访,并将稿件做成样书,让庙岭村原任村主任李文学和原兰州军区宣传部副部长、人民军队报社社长樊增民先生进行了校勘,提出了修订意见。李文学与我年龄相仿,是庙岭的文化人,也是一个书法家,担任了多年庙岭村的村主任,他看了书稿后,为书题写了书名。而樊增民先生的老家就在庙岭北三公里的地方,他高中毕业未参军前是庙岭的社教干部,对庙岭的人和事了解的相对清楚。他看过书稿后,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答应为本书作了序。所以这本书中,也包含了以上两位的智慧和见识。
这本书中,包含了我对庙岭的爱和深情厚意,我想一个人,只有热爱故乡,你才能行稳走远,因为故乡是你的根,一棵树,如果没有根,根扎得不深,难以想象它能长大长高,这本书也是我对的敬意和答谢。
李虎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告诉人们,中国农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现在都经历了什么?虽然我只写了一个窝居在秦岭深处一个小山村农民的命运,但这些人完全能代表中国山区农民的生活经历,因为所有农民接受的国家关于农村每个时期的政策是一样的,比如山里人领到了退耕还林补助,全国农民都领到了,山里人免缴公购粮、农业税,同期全国农民都不再缴了,山里人移山改河造良田,全国农民做一样的事。就是想通过对庙岭人的生活、生产、精神面貌和不同时期的所思、所想的记录,告诉年轻的读者,中国农民是如何走过我们所见证的一个花甲,这60年,起码成长了三代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这三代人做了什么事,对生活和人生有什么不同的思考和对待。主要还是想反映农民的苦难,试想对当今农民有偏见的一些人给预回击,想替农民说说心里话。比如有人说今天的农民没有价值了,我听后非常气愤。持这样观点的人,无论是那些口无摭挡的所谓“教授”,还是新时代出生的年轻人,主要还是他们不了解农村和农民。如果站在山沟里去看农民,他们的确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和家庭在奋斗,可历史是一代人从另一代人手中接替过来的,今天的农民看似为自己忙活,可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民,他们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撑者,就是今天也一样,没有农民种的粮食、蔬菜、水果,14亿人吃什么,连温饱都解决不了,还如何去追逐梦想。
李虎山:《庙岭本纪》是一部纪实文学,首先它记录的都是真正发生的事和真实存在的人。这次我采用纪年的写法,这样写起来更真实,也好阅读。就是将我经历的或者是采访到的事,用一年一年像日记一样的写法记录下来。有些大家的事集体的事,有些是我们家里的,但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用来反映历史进程中庙岭人的生活。
许衙评:您所有作品都在写农民,包括农民工,可我知道,您大半生都生活在城市,有没有写城市生活的计划?
李虎山:有这样的计划,还曾写过一个长篇小说《西安,我来了》,但写了一部分有放下了,因为写的是大山里五个女子到西安求生的故事,写着写着,又写到《平安》那种氛围之中去了,所以我想先放一放。主要还是没有写出城市的氛围,其实不光我,许多陕西作家都很少写城市的“小说”,这可能是一个传统,也是一个缺憾,对于我个人,这一点更明鲜,因为我虽然在城市生活了将近40年,我真的感觉自己并不了解城市,也许是城市生活变化太快的缘故。等把手头几个半成品完成后,也许会静下心来,“认真”写一部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品。
李虎山:写小说靠的是想象力,写纪实靠跑和采访。都是写,但写法区别很大。小说的艺术性要强于纪实文学,当然纪实文学也讲究艺术,有些大家写出来好的纪实,比小说艺术感染力还要强。像去年央视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枝繁叶茂》,就是好的纪实文学,作家欧阳黔森就写的非常好。纪实文学采访非常重要,只有从采访中搜索到细节才能写出文学味儿,否则写出来就成了通讯,关键是细节的把握。
许衙评:不用客气,我们是10多年的好朋友,您的成功令我高兴,您的成就让我自豪。祝您有更多的作品问世,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您的作品!
作者简介:
许衙评(左),李虎山(右)
许衙评,陕西省兴平市人,社会活动家,资深媒体人。2002年开始负责编印《陕西市政》杂志,2022年8月《陕西市政》更名升级为《西北建设》,与杨海卿、李虎山联合创办西北建设杂志社并担任总编辑,目前杂志拥有国际标准刊号:ISSN 2957-9384,国内中图刊号:581B0335。2023年7月发起成立绿色发展融媒体中心,参与中国绿色发展联合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环球绿色发展论坛”永久性会址工程落户咸阳的筹备启动工作。
新闻排行
- 最新发布
- 2023两河之约(聊城)书画艺术展作品征稿函
- 只有深爱故乡 才能行稳走远——作家李虎山访谈录
- 中名联签约书画家高华强作品被喀麦隆驻华大使馆收藏并获中喀文化
- 李虎山纪实文学《庙岭本纪》出版
- 红艺人赈灾暨书画家公益创作笔会在京举行
- 书画家、先锋派作家王新应邀参加红艺人赈灾暨书画家公益创作笔会
- 中国文旅传媒记者专访书法家张海江和他的“藤书”艺术
- 山东郯城县杨集镇组织开展“共读一本经典”暨全民阅读推广活动
- 山东聊城市直书画家协会举行庆“八一”座谈会取得圆满成效
- 平教唤醒世界 博爱温暖人间 ——《晏阳初》故事梗概
- 山东聊城市直书画家协会走进冀汇企业管理咨询(聊城)有限公司
- 山东聊城市直书画家协会:文化进校园,翰墨献给党
- 山东聊城市市直书画家协会开展文化进校园,翰墨献给党
- 山东聊城消防支队开展“书画进消防·翰墨庆七一”书画采风创作活
- 仙桃民建赴重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