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口遭遇碳壁垒,破解之道在哪里?_产经新闻网
  • 欢迎进入《产经新闻》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要闻 > >>内容

出口遭遇碳壁垒,破解之道在哪里?

2023年11月15日 11:33   来源:产经新闻   作者:admin   点击:
  “当前,全球正掀起一场绿色工业革命,这背后正在产生新的绿色贸易壁垒,重塑新的贸易规则,改变贸易关系。”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在近期公开表示,“初步测算,未来至少会有价值2万亿元的中国直接出口产品面对碳成本挑战。”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成为全球热点,产品的绿色竞争力在全球贸易中变得愈加重要,面对庞大的碳成本挑战,零碳产业园作为全新的市场模式应运而生,正为全球贸易增添绿色动力。
 
  打造绿色产业集群
 
  过去几年,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陆续发布了进口产品碳足迹的要求,其范围广泛涉及到动力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等新能源制造板块。以欧盟为例,欧盟委员会陆续出台了《新电池法案》《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等多条保护本土工业的绿色法案,对进口产品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贸易规则生变,制造企业正面临危机,要破解全球贸易中的新增壁垒,零碳产业园或能够给出“绿色通行证”。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高级总监张元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设计初衷来看,零碳产业园最关键的一点正是减掉产业园区所用电力的碳排放,利用新型能源系统实现零碳能源供应,同时还可以借助零碳数字操作系统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测算,为产品形成“零碳绿码”。
 
  据了解,2021年3月,远景科技集团在鄂尔多斯首创并开始建设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该零碳产业园于2022年4月正式建成投产。该零碳产业园区利用智能物联网源荷互动控制系统和基于风电、光伏、储能、绿氢相结合的能源岛,园区80%能源由本地的风电、光伏直供,20%与电网交易,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入园企业电价低于自治区工商业标准电价。同时,通过智能物联网技术实时动态平衡分散、波动的发电侧与需求侧,智能物联网同风、光、储、氢一起组成了零碳产业园绿色、稳定、低价的能源系统。
 
  截至今年10月底,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区已入驻9家新能源头部企业,涵盖领域包括光伏、氢燃料电池、储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制造板块。“当前,整个零碳产业园区用电量差不多是50多亿度,随着越来越多产业入驻,规模将进一步扩张,鄂尔多斯产业园区可支撑起当前四倍的规模,我们规划年用电量可达到270亿度。”张元表示。
 
  标准建设提速
 
  “早在三年前,远景就提出要打造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并依托零碳产业园赋能零碳产品,包括零碳动力电池、零碳光伏组件、零碳氢能、零碳合金,以及零碳的各种深加工的工业制成品。与印度、越南相比,中国率先提出生产零碳产品的零碳产业园,前瞻布局为中国制造带来新机遇。”张雷表示。
 
  在赤峰,远景零碳氢能产业园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作为全球首个最大的零碳氢能产业园将于11月投产。在包头,远景也在积极建设零碳合金产业园,通过绿色能源让包头成为绿色合金、绿色钢铁的“草原钢都”。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更在不断输出零碳产业园相关标准。张雷指出,目前远景已经联合内蒙古政府一起打造了《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绿色电力应用评价方法》和《零碳产业园计量评价规范》一套地方标准体系,成为内蒙古零碳产业园发展的标准。“通过共同打造基于零碳产业园的碳足迹服务平台、启动零碳国际标准建设,将会有效推动零碳产业园从实体形态走向未来的标准输出。”
 
  打破全球贸易碳壁垒
 
  张元强调,零碳产业园的核心优势除了能够助力产品突破全球贸易中的碳壁垒,更能够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出口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物料、运输、人工以及能源成本,而借助庞大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和零碳产业园中的新型能源系统,可以利用成本相对更低的绿电,为入驻的制造企业进一步降低用能成本。”
 
  《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到,中国零碳产业园模式还将在英国、西班牙等国家落地。“过去几年,远景已经打造了零碳产业园背后的一整套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工业系统以及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不管这一模式落地到哪里,都能够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做出调整,综合发力实现零碳目标。”张元表示。
 
  根据规划,未来10年,远景将在全球建设100个零碳产业园,初步估算显示,到2030年,这一模式每年将为地球减碳10亿吨。零碳产业园模式的推广复制,不仅有望助力中国制造产品突破重重贸易壁垒,更有望成为绿色新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记者李丽旻)
 
  转自:中国能源报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管理员入口

    产经新闻 Copyright © http://qyjlbd.com 2012-2017 版权所有

    网站邮箱:qyjlbd@163.com

    海淀分局网络备案编号:1101085079,1101055372

    京ICP备0907530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