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再话山地和户外游 破局绿色红利共享
2017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将于8月在黔西南举办,这已是黔西南连续第三次举办此次盛会。近年来,黔西南经济社会大力发展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使之成为当地发展的支柱,为贵州“共享绿色红利”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那么,黔西南是如何做到的?透过其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窥见破解绿色红利共享的路径与模式。
飞出大山的一双翅膀
黔地万重山,又以黔西南为最。
喀斯特山地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2%左右,中国的喀斯特山地主要分布于贵州,占到世界的63%;而贵州黔西南的喀斯特山地面积又占到整个贵州的72%以上。
据统计,黔西南州山地地形约占全州总面积的71%,森林覆盖率高达48.7%。以万峰林为代表的两千多平方公里山地之内蕴含着丰富的山地资源,造就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和复杂多变的山地景观。
冬暖夏凉、宜游宜居。黔西南州旅游资源秉赋良好,按类型分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景观、自然遗产、红色旅游、度假胜地六大板块,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然而,喜也万重山,忧也万重山。因为万水千山的阻隔,黔西南虽有无双景,却只能锁在深闺人未识。飞出大山也就成了黔西南最迫切的愿望。
何以解忧?首选交通!唯有打造立体的交通网络,方能打破肠梗阻,把美景呈现在世人眼前。
为此,用大交通带来大旅游成为黔西南人的共识。2015年,黔西南99%以上的村道都已经变成硬化路,就连“串户路”也从泥泞小道变成整洁美观的石板路。从前最偏远的望谟县和册亨县,都已经修通了高速路,全州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400公里。
随着黔西南州万峰林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完工、县县通高速和与周边重要节点县市高速公路网建设、南北盘江航运水道码头建设、特别是盘兴高铁的开工建设和贵兴快铁即将开建、兴百高铁推进规划建设,黔西南州即将形成高铁及立体化交通格局。
立体交通网络成形,打破的是地理上的肠梗阻。但要让黔西南的大好风光走出“深闺”,还需打破信息上的肠梗阻。为此,大数据就成为黔西南飞出的山的另一只翅膀。
如今,大数据已经告别“高冷范”,飞入寻常百姓家。黔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搭上大数据的快车之后,必将跨越高山大海,冲破阻隔走向世界。而这,已经变成生动的实践。
- 最新发布
- 从城市到乡村,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 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 增量不增利 合理保障新能源发电收益措施有待完善
- 山东水兴建设集团党建融入生产经营工作实践
- 碳减排压力大 钢铁行业电气化迫在眉睫
- “生态修复+文旅开发” 百年石屋焕“新”
- 三季度中国清洁能源建设景气指数、电力建设发展指数发布
- “红色党建”护航“绿源环保”—环保能源集团党总支为集团高质量
- 光伏设备退役潮将至,“新型污染源”亟待规范治理
- 中国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
- 三大指数同步回升释放积极信号——透视10月份PMI数据
- “古建之美+良好生态” 古村落群焕发新风采
- 农旅文化新里程、南充市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 张通凡
- 鼓励各类资本提升绿色低碳领域投资比例
- 我国将加强入海排污口监管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