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倒逼利益攸关方尊重市场规律
如果过去一段时间的奶农倒奶现象是一种“阵痛”,那么“痛”定之后,请让我们思“痛”。
进入2015年以来,全国多个地区的奶农倒奶甚至杀牛事件,开始在我国的河北、山东、青海等地蔓延。媒体报道称,河北有奶农因卖奶困难每天倒奶4万斤。
倒奶事件连续登上了多家媒体“头条”,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有人说倒奶是因为国内乳企不履行社会责任、拒收奶农的鲜奶;有人将事件归因于进口乳品的巨大冲击,建议降低进口量;还有人得出了“奶源过剩”的结论,主张应由政府主导进行人为调控。
于是,一幕幕温情的画面出现了:许多人向奶农伸出了援助之手,奶产地政府带头喝奶,农业部在1月8日下发了《关于协调处理卖奶难稳定奶业生产的紧急通知》,要求采取措施帮助奶农协调处理卖奶难问题。
同情奶农却让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倒奶只是一种市场行为。即便受到国际奶价下降的冲击,具有相当养殖规模的养殖基地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却使奶农“遭了殃”。
这是养殖结构调整的产物。由粗放的原始养殖方式逐步向标准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奶牛养殖业,这是整个养殖业发展走向成熟的大趋势。推进奶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养殖,成了奶牛养殖结构调整的“奠基石”。
这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表现。把需求作为市场准入的硬杠杆,势必引导奶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于原奶市场,廉价质优的原奶一直是乳制品生产企业寻求的目标。饲料价格高企、养殖成本激增等因素推高了奶农售奶的价格;与此同时,随着奶业市场的逐步开放,中国乳企已越来越多走出去,越来越多的进口奶源进入中国。相形之下,散户的原奶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自然会被市场抛弃。
这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随着下游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各大乳企业逐步抛弃了“奶农养牛产奶-企业收奶制奶”的经营模式;2013年的乳业整合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完成了乳制品生产企业之间资产的聚合,更划定了各自的奶源“领地”。自控自建奶源已从乳企的发展目标变为了现实,产业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倒奶成了一种必然。
我们关心奶农,却也常常忽视一个关键的问题,奶业能够蓬勃发展的前提是让消费者喝上质优价廉的好奶。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意味着安全的品质,稳定的奶源又意味着相对稳定的价格。
或许,中国的奶业到了告别过去的时候,当务之急是跳脱出倒奶杀牛这样产业链震荡的痛苦,或许这正是下一个乳白色辉煌的开端。(芦超)
- 上一篇:商务部回应倒奶事件:公众对国产奶信心不足
- 下一篇:科普:糙米有助预防糖尿病
- 最新发布
-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
- 未来10年,中国奶业市场这样发展
- 全国夏收拉开序幕 “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有保障
- 北京银座和谐广场焕新亮相 打造品质区域型商业
- 菜鸟加开“助老专车”,上海更多养老院的菜送到了
- 领跑行业,金典连续5年荣膺博鳌亚洲论坛唯一指定牛奶
- 助力夏粮丰收 各地全力供水保障春灌
- 11英里喜迎学子荣归“师恩难忘 同窗情长”重磅活动来袭
-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乳业大事件
- 生鲜乳“7年100%合格”能否打动消费者
- 粮油中真菌毒素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最最正宗的月饼是什么?官妃燕月饼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 11月感恩粮油节 “天府菜油”走进社区馈送中国好粮油!
- 澳洲Ausiki乳铁蛋白粉亮相2019广州孕婴童博览会 首创晚安乳铁蛋
- 悠铭屋月子露-专为中国孕产妇人群打造的健康饮品